簡介:工業機器人領域正在經歷著新一輪的洗牌和較量,國產工業機器人正在突圍。 年,人類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的年代,而且,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所有的行業都需要與AI有所聯系,才能凸顯出行業是朝陽行業,但傳統的制造行業依舊是不能忽視的工業支撐。 中國……
“
工業機器人領域正在經歷著新一輪的洗牌和較量,國產工業機器人正在突圍。”
年,人類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的年代,而且,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所有的行業都需要與AI有所聯系,才能凸顯出行業是朝陽行業,但傳統的制造行業依舊是不能忽視的工業支撐。
中國,工業機器人被看做是最好的領域,因為中國已經連續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但同時市場的主要份額還被外企緊緊地攥在手里。
當下,工業正在走向自動化和智能化,伴隨著行業需求的調整,資本泡沫的退去,工業機器人領域正在經歷著新一輪的洗牌和較量,國產工業機器人正在突圍。
智能制造的爆發期,工業機器人逆襲正當時
遇冷?趁勢從國內走到國外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也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指出,今年以來,受國際經濟發展環境影響,全球工業機器人增長放緩。
此外,國家統計局8月份數據表明,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降幅進一步拉大,這是自2018年9月以來,連續第12個月同比負增長。
眾所周知,在全球范圍內,汽車生產的流水化作業更適合機器人的導入,同時汽車企業資金雄厚,其焊接、噴涂等工藝適合采用機器人提高產品質量并最終降低成本。
智能制造的爆發期,工業機器人逆襲正當時
基于這樣的前提條件,汽車行業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全球范圍也是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最早、應用數量最多、應用能力最強的行業。另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3C 制造基地,自動化升級需求強勁,是僅次于汽車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據了解,在我國國內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中,汽車與3C行業合計占比接近60%。與工業機器人銷量下降有最為直接的關系,近兩年來,汽車行業和智能設備的銷量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這樣的因果關系進一步印證了銷量下滑的現實。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報告顯示,預計2019 年,我國多功能機器人出口數量有望達到3 萬臺,同比增長15%左右。可見,國產工業機器人真正加快著出海步伐。
工業機器人從汽車3C工業走向了電動車、醫療、軍工等行業,已成為產業發展的趨勢。比如我國金屬制造和化工等領域對工業機器人需求已經達到60%-70%的國產化率。不難預測,新興領域將成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新發力點。
更多的創業公司看到了其他行業的機會,比如像橡膠及塑料工業、食品飲料、化工、鑄造、縫制等行業。他們期待開拓新的市場,進而實現彎道超車。
發展?國產替代走向原創為王
如上所述,要想在機器人這個行業保證足夠的利潤率,就需要開拓新的場景,解決新的需求,推出新產品。
此前,甚至有業內專家公開表示,目前很多企業寧愿掏錢買二手的進口工業機器人,冒著維護麻煩的危險,也不愿意使用國產的機器人。
近幾年,在國家政策扶持,創業環境較為積極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工業機器人行業之中,工業機器人公司的數量也在2016年—2019年之間迎來了爆發。
隨著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現在的情況是,那些想抄近路,掙快錢的企業反而在市場的考驗中最先倒下了。
“現在工業機器人主要做的是基礎性工作,柔性化和智能化程度很低,并不能真正滿足現代工業生產的需求。非夕機器人研制的自適應技術,可以讓機械臂具備人類一樣的手感和技能遷移的智能,實現復雜任務,并能適應開放復雜的環境。”
智能制造的爆發期,工業機器人逆襲正當時
目前來看,前者主要的較量在于參數層面,后者的競爭則在于頭部廠商的認可。
在國外企業看來,中國機器人廠商正在結合中國制造的特有國情,創造著一個的新市場,這個市場與“高端裝備”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不同,它自成體系,以機器人的名義,做著專用設備的事。
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是走國際化的道路還是走有著中國特色的機器人道路,掌握技術和產品的雙重的創新能力,才是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原動力。
如今,部分工業機器人廠商憑借產品和優勢已經獲得了市場認可,千萬級的訂單也不再是他們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在與工業機器人廠商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交流的過程中,許多人談到,原來當公司訂單規模沒有達到一定數量時,交付的問題并沒有顯現出來,但是隨著國內工業機器人進一步得到市場的認可,訂單量越來越多,現在交付問題已然發展成了行業的通病。
談及解決方法,各家都有自己的探索,除了擴充人員之外,為客戶培養相關的技術人員也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
面向未來:工業機器人渴望
有人說,工業機器人是讓典型制造廠轉型成智能制造廠的關鍵因素。未來人工智能也將在機器人系統中慢慢實現,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系統有望根據實時情況改變行動。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現在大多數人不愿意從事制造業,越來越依賴機器人去完成,但很多工種機器人很難勝任,還需要嚴重依賴人來作業。
如果說機器人是身體,那么AI就是大腦,真正實現智能制造,AI一定要發達。據了解,控制器硬件部分占機器人本體成本 10%-20%,但軟件部分卻承擔著機器人大腦的職責。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表示,目前在工業生產中使用的技術都是弱AI,以輔助人生產為主,“我們現在的所謂AI,能聽能讀甚至能寫,但是遠遠談不上思考,這里面牽涉的不僅是算法和芯片的問題,數據也非常重要。”
智能制造的爆發期,工業機器人逆襲正當時
其實,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科技深入產線車間,目前機器人已經是很多企業產線的標配,成為了一項智能制造的代表性技術,但制造業的智能化程度不斷加深,挑戰也接踵而來。
事實上,機器人協作對于系統的智能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工業機器人來說,它們不僅能精準化的完成重復性的復制工作,還需要會看,會聽,會感應,進而與人類搭檔完成生產的工作。
“工業方面主攻輕工業級,適用于輕工業場景的機械臂。和以往普通的機械臂不同之處在于,它更能適應流水線一般的作業,應用在加工工藝的環節。”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科技的推動下,智能制造到底可以走多遠?
“國內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低、離市場最近,可以和復雜的工業場景、技藝相結合,加上工業機器人技術相對成熟,在工業現場得到普遍應用,比如防暴領域、電力檢修,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有幾十上百倍的爆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李瑞峰表示。
工業機器人未來會成為像 PLC 一樣常見的工業界的通用零部件。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會伴隨工業機器人銷量的進一步增長,另一方面則會出現以簡化機器人應用為目的的各類編程軟件和仿真軟件。
結語
面對未來,多數從業者相信,終究有一天,工廠的大部分環節可能會被智能化的機器人取代,人只做一些創造性的設計和維修維護工作,所以這種智能化的機器人,至少在未來20年內,這個產業大有可為。
隨著國內5G、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也會被進一步帶動起來,期待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環境下,我國工業機器人能夠突圍而出。
文章來源,
工業機器人維修官網:m.qhdj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