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近期,山東、四川、湖南多省接連舉辦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區域選拔賽,為下月即將舉辦的全國大賽厲兵秣馬。 智能制造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智能制造也缺人。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積極參賽,旨在激勵、培養更多人才投入該領域,更好……
近期,山東、四川、湖南多省接連舉辦全國
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區域選拔賽,為下月即將舉辦的全國大賽厲兵秣馬。
“智能制造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智能制造也缺‘人’。”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積極參賽,旨在激勵、培養更多人才投入該領域,更好支撐產業發展。
缺什么人
最缺承上啟下的“灰領”人才
智能制造缺什么人?在9月5日舉行的四川省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暨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四川選拔賽上,可以找到答案。
大賽設計的應用場景是模擬了一個智能化的車間,選手們需要利用現有的設備構建一套物料運輸系統,不但需要分辨識別出物料,還要將這些物料準確地送到指定的目標車間。
“這里面涉及圖像識別、路線規劃、程序編寫等多個領域。”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電氣系電氣化教研室主任任彥仰說,參賽選手們需要在4個小時內科學設計線路,讓設備動起來,并高效率協同運轉。
任彥仰表示,在智能工廠里,效率就是生產力。他舉例說,一個智能化的汽車裝配線,焊接、打磨、上色都是機器人,有的廠是90秒出一臺車,有的廠則是85秒出一臺車,“這5秒的差距,背后往往就是上百萬的效益差別。”
“智能制造,我們最缺的就是可以承上啟下的‘灰領’人才。”西電集團智能制造人才中心技術總監閆波曾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在他看來,這種“灰領”人才,介于白領、藍領之間,既要懂生產管理,也要具備持續改善自動化生產線的知識和能力,是一個能操作、善運維、懂編程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概念。
新的人才缺口正在加速顯現。2018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4.8萬臺(套)。有數據預測過,未來每增加一臺工業機器人,將需要新增3.6個相應崗位。
如何培養
校企合作更待無縫銜接
“今年,是四川第三年舉辦這類比賽,吸引了全省10個市州的80余人參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說。
參賽熱情高,院校培養熱情也絲毫不減。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630余所高職院校開設或正在申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在四川,開設了工業機器人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有近40所。
“產學研過程中,院校培養與企業需求貼合度不夠,是一大現實困擾。”任彥仰說,目前,各院校設置的課程都存在技術應用相對落后等問題。
在他看來,更加無縫銜接的校企合作,將是破解這些現實難題的關鍵所在。目前,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已建立四川省工業機器人應用工程實驗室,專門與企業合作,開展橫向課題和相關產學研項目。“項目完成后,學院會第一時間轉化為教學案例,設置進課程。”
企業和政府也在積極行動。在成都,長虹早已和瑞士ABB公司設立了中國西部首個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在應用開發、生產、系統集成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裝備,是發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撐之一。就四川而言,目前已將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產業單獨提出并制定培育方案。按照計劃,未來將重點在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等領域,培育形成15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億元的“川字號”骨干企業,將智能裝備產業打造為具有競爭力的先導產業。
文章來源,
工業機器人維修官網:m.qhdjznet.com